[返回上一页] [打印] [关闭窗口]



六成人同意简历造假 大学生诚信缺失谁之过?
文章来源:和悦才经   添加人:中国·搜博   添加时间:2005-11-4 17:49:32

  实话实说

  用注水简历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制假者的诚信肯定要受到指责。然而,学生们认为,用人单位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要求,高校对制假简历现象的暧昧态度,则是简历造假的背景,也应该为大学生诚信缺失负些责任。面对学生们“造假有理”的观点,高校的老师们又是如何评说的呢?

  【正方】学生

  观点:造假有“理”

  理由一:

  真的不敌假的

  为什么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因为大学生现在求职简历作假已经形成某种“气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社会招聘条件又比较苛刻,假如你单方面实事求是,实话实说,那就等于首先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平台上。尽管自己赢得的是诚信,但失去的却有可能是很多现实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求职比较困难的今天,一个只知道一味坚守自己人格与诚信的人,在某些人眼里当然是“大傻”了。

  假的泛滥,真的便会贬值。当同班同学都给自荐材料增添了“光彩”,而自己实打实,材料有可能被用人单位只看一眼就扔到一边。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面对招工单位挑剔的眼光,不免思想上产生不平衡: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有的人却轻易用造假换来了,这公平吗?毕竟自己要适应社会,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胃口,给自己正宗的大学文凭里面加点调料总可以吧。

  理由二:

  造假有“客观要求”

  求职简历造假,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而有些学校为了能让自己培养的学生顺利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往往对学生的造假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通常就会在假简历上“通情达理”地盖章了事。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何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反观一下近年来某些单位的用人观,我们也许更能找到答案。现在,有些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时,往往求全责备,不仅希望被聘用的大学生学识渊博、扎实,而且还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那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更是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假如苛求他们在学识渊博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那当然是“硬赶鸭子上架”。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求职大学生的客观实际不符,为大学生在简历上作假提供了“客观要求”。

  【反方】老师

  观点:造假骗人误己

  理由一:

  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李淑贞

福建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我曾经亲眼见过学生伪造优秀履历的事,就在学校的文印室里。先把自己的名字用类似笔迹或相同字体写在或打在一张白纸上,再粘到证书或文章上掩盖住原有者名字,进行第一次复印。再用刀片等工具小心刮掉周围痕迹,进行第二次复印,一张证书或奖状的复印件就这样出炉了。

英语四级、六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和一些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据为己有。

  毕业生简历造假也是如此,用人单位开始可能被“注水材料”吸引,但最后还是会查看毕业生档案,一旦发现有水分,必将会影响录用,结果将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所以,建议毕业生将心思花在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上,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在材料中“增光添彩”。

  有的同学将造假泛滥归咎于社会环境的复杂,但是环境越复杂,诚信越重要。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在这个社会里必将一事无成。

  理由二:

  弄虚作假反被聪明误

  (谭华孚中国传播学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有的学生写论文移花接木、东拼西凑,但是却连嫁接的功夫都不到家。造假者千万不要自以为得计,因为一位合格的教师是完全可以发现哪些论文是抄袭的。“只要把学生论文中的一些内容摘下来,在网上一搜就能查出来。”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才能支撑个人的成长。弄虚作假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理由三:

  学校要建立

  失信惩戒机制

  (张碧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青年教师、博士)

  这种“造假”是非常有害的,是社会大背景在求职上的一种反映。控制这种现象的根本在学校。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对于一些“造假”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甚至纵容学生的造假行为。“惩戒机制”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学生造假除了支付一定造假费用外,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不少人就会突破道德限度进行造假。如果造假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自然作假的人就会考虑后果,而谨慎行为。

  作为人才培养方,高校应当担负起制止大学生毕业生简历作假的责任。例如,高校在校园内强调求职诚信,一旦发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一些成绩单、证明必须由学校盖章方被认可等,把好人才质量关。

  □典型事例

  “注水”简历

  “打湿”前程

  在某报社实习的小陈本来干得不错,在实习期间非常勤奋,发表了多篇稿子,得到了报社许多人的认可。小陈认为在该报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十拿九稳之事。然而,他在自己的简历中耍了小聪明,从而耽误了自己前途。小陈在实习期间共发稿20来篇,其中有3篇是版面头条,但他略加“浮夸”,写成了“发稿50余篇,版面头条近10条”。令小陈意外的是,他的简历送到报社人事部门后,偏偏又被转回他原来的实习部门进行考察。结果,本来挺欣赏他的主管领导一看简历就皱起眉头:印象当中小陈没发这么多稿。仔细一查,印证了领导的猜疑,小陈反而给报社留下了“不够诚实”的印象。主管领导虽然爱才,但考虑到新闻从业者的品德要求,最终放弃了小陈。

  □记者手记

  榜样最关键

  学子诚信缺失,有人马上就想到了要加强诚信教育,认为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品德塑造和诚信教育的结果。这也许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正是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为学子起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在网上检索一下,诚信缺失似乎已是当前社会中的痼疾。制假售假、以次充好、逃税漏税、虚报利润……当这些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且在某些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时候,那么失信蔓延进校园,就是无可避免之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地在高校校园里加强诚信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强教育,无非是道理的硬性灌输,重要性、意义,等等。但道理哪个不懂?所以,加强对学子的教育,先要摒弃空谈教育,在社会上树立示范的样板,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学子认识到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相关链接

  简历注水,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简历“注水”,猎头们忙“家访”

  今年3、4月,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期间,宁波猎头公司的“家访”业务非常火。所谓“家访”,就是猎头公司根据招聘单位的要求,对应聘者的家庭和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进行拜访,了解应聘者以前的生活、工作情况。此举是招聘单位为防止应聘者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注水”。

  “一些求职者会编造他们以往的薪资标准、职位头衔、技能水准和工作业绩。”宁波一家猎头公司顾问周先生说,很多宁波企业对此头痛不已,不得不委托专业的猎头公司来做工作。据258猎头部调查显示,有30%的人会在他们的简历中“注水”。

  给简历作公证

  “能不能给我的简历作个公证”?一位西安翻译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日前来到青岛市北区公证处咨询能否给他的简历作个公证。这位毕业生表示,招聘会上自己的经历常常遭到用人单位怀疑,干脆来作个公证,认为盖着公证章的简历能够提升自己的信誉度。

 
您的名字: 
 您朋友的邮件地址: 
 请输入验证码: 
   
 

[返回上一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