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围棋甲级联赛,被冠名为“中国和”。这是古老的围棋与现代企业的一次成功的联姻,而连结它们的纽带,是一个大大的“和”字。和成天下,“和”是围棋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而当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领悟了“和”之道,这也就意味着一种东方式的管理模式的建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归。
[被屏蔽广告]
围棋与中国文化之“和”
提起中国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和”字:和谐、和平、和气、和合、醇和、调和、中和、和而不同……当西方人致力于对它者、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时,中国的先人却在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其内部,大家和平共处,其乐融融。中国文化要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儒家谈“仁”与“礼”,仁者,恭、宽、信、敏、惠也。仁者爱人。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君子的“内和外王”之道,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和”,所谓“贵和尚中”。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还多处提到“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管子》的作者则认为,“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儒家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是一种社会理想,“中庸”则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在为人处世上思想与行为的适度与守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说儒家更多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意义上追求和谐,道家则致力于建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世界。道法自然,守雌守柔、虚静无为,流水不争先,正构成了道家的“和”之道。
然而围棋本来是一种“争”之道。那么,怎样才能协调“争”与“中”、与“和”的关系,中国传统常常把“争胜之物”纳入到儒家“和”的体系中,一方面淡化棋的胜负的一面,所谓“莫将胜负扰真情”,“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另一方面,把围棋跟天地人生之大道联系在一起。班固《弈旨》中说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宋代的《棋经十三篇》开宗明义: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天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隅,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黑白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卦。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这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阴阳,相生相合,宇宙万物由此化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宇宙和谐之道,也是围棋之道。围棋本质上是至为简易的,黑白子,纵横十余道格子,棋子性能、走法亦无任何先天的规定性,棋子的功能完全依赖于下棋者的临阵决机,不变而万变,无可无不可。下棋的过程,就是一个“时”与“位”的协调的过程,讲究均衡,不偏不倚,即为中和。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黑白子的阴阳交抱,也就似昭示了混沌初开之意境。
吴清源的和谐之道
20世纪,如果要列举一个围棋大师的话,恐怕非吴清源莫属。吴清源不仅是棋盘上的胜负师,同时还是一位文化大师。他把和谐当作围棋的最高境界,与中国文化遥相呼应,使围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清源从小熟读《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传统经典,这种文化的基因影响到他日后的围棋观。他认为: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吴清源棋谈》中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和谐相依,方成棋局”,围棋看起来是交战双方在展开激烈的争斗,但棋如流水,当你委身于围棋的流势,行于当行,止与当止,交战双方心息相通,最终达到的又是一个和谐的境界。
能够超越成规,顺应棋的流势,自然而然地行棋,方能达到和谐之境。吴清源先生在晚年,潜心于二十一世纪围棋的研究、探索。在吴先生看来,“二十一世纪的下法”的精髓在于一手一手保持平衡,在全局和谐上下功夫。由此,先生提出了“六合”的概念:“我所说的二十一世纪的棋,是指‘六合的调和’。六合即天地东西南北,就是宇宙。棋盘如似一个宇宙。而定式只不过是局部的得失,所以整体的调和是最要紧的。”
“六合”之棋的本质就是“调和”,天地东西南北之“和”。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三才”构成的,天在上,地在下,人处其中。上戴天恩,下履地义,阴阳相会,而成为人。因而,人必须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合理态度看待自己和万物,这个合理态度就是“中”,“中”而后能“和”,即为“中和”。吴清源先生可谓深谙此中之道。
吴清源先生一方面在棋盘内探求和谐之道,一方面致力于“在广阔的世界中谋求和谐”。所谓棋盘小宇宙,天地大棋局,委身于浩大时空宇宙中,谋求理想的和谐,才会有棋盘上的自由挥洒。吴清源一直致力于在棋道与人生之道中寻求平衡,正如沈君山先生在《“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中所说:“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他的遍读中日儒家、道家经典,他对信仰之道的孜孜以求,他对大自然的亲近、发自内心的喜悦,他对世界和平的期盼……这一切,造就了一个具有人生的大修为的吴清源。
吴清源在棋里棋外,都像是一个诗人,他似乎永远都保有一刻孩童般的纯真的心,永远都在以诗人的眼光看世界。他的一生,是围棋的一生,信仰的一生。他下棋当然是为了争胜负,但他很少去考虑胜负之外的功利的东西,反而使他心无旁鹜,一心投入到棋中,无执无我,心棋合一,正所谓禅意盎然,诗意盎然。吴清源的一生,游弋于两种文化(中日文化)、两种人生(胜负与信仰)之间,一生都在各种冲突中寻找和谐。这和谐,既是棋盘内的,顺应棋的流势,在黑白子的冲突中达到和谐,也包括棋盘外的,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民族与民族间,通过努力,达到理想的和谐之境。“只要我们心中水草丰美,凡俗的世间也可诗意地栖居”,和谐,成了吴清源的一种棋的艺术、精神的艺术、人生的艺术。
围棋与中国智慧
围棋可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棋盘之外,又发现,围棋之道又是人生之道,东方智慧之道,它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许多的暗合之处。
围棋是一种游戏,游戏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人生的抽象。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它告诉你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达到你认为合意的结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从游戏中学习生活: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竞争,怎样适应规则获得人生的最大利益。
就围棋的游戏规则而言,主要有三条:
1、一人走一手,轮流下子,先行者贴目,它遵循的是公平原则。
2、两眼活棋,棋以气生,气尽棋亡。它作为一种生命法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气为本的生命观。
3、空多为胜,一切战术皆围绕吃子与围空来展开。人多为胜,正是原始时代生存法则的再现。
围棋,作为两个人的战争,正是围绕这些“规则”而展开。围棋是竞技,同时又被称作“手谈”,即强调的是一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特殊的话语活动。竞技的本质在于冲突与征服,话语的本质则是沟通与交流。博弈的参与者,他们在一系列的选择与行动中,都是两个人相互对抗、对话、讨价还价、相互竞争结果。这是一个限制与反限制,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一方面,对弈双方,都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均衡法则,这就构成了围棋的定式、本手、正常分寸、两分等等。
在对弈的过程,你的选择(策略)会得到什么结果,永远取决于另一个人的选择。棋局的进程,就是棋手之间不断地同意或反对、问和答的过程。棋局的每一招,都是向对手发出的问话,另一方在考虑应手时,得先读懂对方的话语,而后作出回应。同时,你下任何一手,都需要考虑到对手有可能采取的种种手段,如果只是一厢情愿,构思出所谓的“理想图”,便不是对话,而是独白了。
对话性,决定了围棋是讲求平等竞争的一种智力游戏,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现代精神,对话,也使围棋具有一种宽容性。无论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都是直线攻杀型的,以吃子、最终困死敌方的首领为目的,颇有些赶尽杀绝的意味。围棋自然也是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战争,但在“围地”的过程中,并不非要你死我活,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所谓两眼即活,一盘棋终,常常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共处的态势。和而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相处中需要提倡的。这就像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追求非要击垮对手,而是在平等竞争中,大家都得一点,当然,多得者为胜。
“手谈”,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冲突中的和谐。对话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对手既是敌人,又是契友,真正的棋局,也是双方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走向和谐。下棋如此,人生亦然。
而就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来说,平等竞争,和谐相处,方为正道。企业要获得长期的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强自己,而不是消灭对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人的素质和工作效率,营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氛围,以超越竞争对手。正像正大集团的副董事长蔡绪锋先生在《东方CEO》中所说:
“真正的胜利,
是达到工作目标,
而不是战胜对方,
不为争赢而取胜,
这是看不见的哲学”。
无为而胜,这是老子哲学的精髓,同时也是棋道与东方管理之道的体现。
“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经典的广告语,让白沙集团家喻户晓。而今,他们又推出“和”的理念,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从“飞翔”到“和成天下”,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超越。简单管理,和谐之道,它意味着更多的文化追求,意味着走向更高的境界的努力。围棋,也许能为这种超越提供一点启示。
何云波简介:世界第一位“围棋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围棋与中国文化》、《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