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打印] [关闭窗口]



毕业生选择大城市基层就业机制不健全
文章来源:www.zgjrw.com   添加人:中国·搜博   添加时间:2006-5-27 10:33:42

    大学生涌向发达地区,致使局部人才过剩,就业难且薪酬下降,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又无人问津。尽管国家一直倡导基层就业,但因待遇、保障等机制未完善,尤其是无用武之地,基层就业对大学生仍缺乏吸引力。


  过半学生青睐沪、京、粤


  《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3.6%选取了上海、北京和广东三个地区中的两个作为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在这三地的工作机会争夺将非常惨烈。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历年这两所学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是小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占就业人数的60%以上,而中山大学的这一数据更高,达到80%。


  而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珠三角地区仍是吸纳大学生的最热门地区,2005年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广东毕业生数已占当年广东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10%。在珠三角地区之外12市的就业统计中,当地生源率高达97%,表明在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而广州的当地生源率最低,其次是深圳和佛山,说明这三个城市的本地大学生面临外地生源的就业竞争最为激烈。


  大城市观念在大学生心中一直以来根深蒂固,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大量毕业生涌向发达地区,造成局部性人才过剩、欠发达地区又无人光顾的现象。“广东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待遇也不平衡,学生首选大城市是无可厚非的。”华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庭胜说,“当然学生也有第二选择,我们学校每年有25%——30%的毕业生去中等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但后者是极少数。”


  广东省政协委员、南方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盛南方曾多次到基层调查人才状况,他非常感慨于目前基层人才缺乏的现状。他说:“我在很多农村地区看到当地的诊所还是一些赤脚医生在工作。而我们每年这么多的医学院毕业生,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去基层就业。就连农村地区出来的孩子,每年有将近90%不愿回去参加工作。”


  下基层以后能出来吗?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是政府对大学生的号召,一些政策也随之出台,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例如修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里规定,学生毕业后,如果自愿到国家指定的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去工作,将由国家和学校代他偿付在校期间的贷款。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完善基层就业相关的后续机制,例如学生基层就业的前景、待遇等问题还不清楚,在相关机制尚未健全的时候谈基层就业还为时过早。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的小吴说:“到基层工作听起来似乎很好,操作起来却很麻烦,户口档案都要下到基层去的话,我们也要考虑日后能不能顺利出来。”


  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黎启业表示:“应该建立一个能进能出的机制,就是学生达到服务年限之后,是去是留有一个好的渠道,而不是一去就一辈子都在那里。”


 


  200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黄军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首批成员之一。但两年后,他回来找工作,很多企业对他在西部两年的工作经验却根本不认可,他至今工作仍无着落。“去西部两年,只获得考西部地区公务员加5分,3年内考研究生加10分等政策性奖励。”黄军祥说,“但我需要的不是这些,我只希望有人能帮我找一份工作。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去西部两年有点不值。”


  基层收入与大城市收入何止一两倍?


  对于国家近年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不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都表示政策的出台是必要的,但是仍需要有更好的激励措施,“学生到了基层,能否有空间施展才能”成为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处长陈艳认为:“要鼓励学生到基层,首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基层的发展空间。曾经有下基层的学生反映说‘很苦闷’,因为他们没有施展的空间。”


  胡庭胜再次强调,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在基层很需要大学生,但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舞,更需要物质上的优惠措施。“基层收入和大城市的收入相差何止一两倍?一个家庭的支出大头,除了房子就是教育了,大家来个换位思考,你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完大学到艰苦地方去?”胡主任表示,虽然就业指导中心一直响应国家政策,做了很多工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收效甚微。“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到艰苦地方去。”胡主任说。


 


 
您的名字: 
 您朋友的邮件地址: 
 请输入验证码: 
   
 

[返回上一页] [打印] [关闭窗口]
[]